用户您好,欢迎您来到微课期刊网!

高级搜索 搜索帮助

热门搜索: 教程 小学 初中 高中 英语 语文

邹景平教授:视频与学生,那个重要?

关键字:微课 微课视频 学生 mooc 慕课
来源:|0

                                            zoujingping
        自从去年十月,北大和清华推出第一批MOOC之后,半年之间,华语MOOC的视频质量日趋精良,但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连通上,却不受重视与改善,使得MOOC就像教室教学的翻版!视频拍制与教学时的师生互动,究竟那个重要呢?
        还是以最近上海交大在Coursera开讲的课程,作为例子来解说吧!两个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唐诗宋词的人文解析」的视频,都拍摄制作得很精致,尤其是「唐诗宋词的人文解析」配上许多相应的图片与动画,期望让学习者感受中国书画艺术之美,用心真是良苦。
        随着每周课程的推出,我们也发现课程团队,在视频长度和画面内容上,做出更多改善。两位老师都认知到要缩短视频长度,但大部分的教学视频,仍超过十分钟,似乎仍有改善的空间。
        MIT和edX的三位研究人员针对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撰写了一篇题为“教学视频如何影响学生参与度:对MOOC教学视频的实证研 究”的论文。并在今(2014)年在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的大规模学习研讨会(Learning at Scale,L@S)上发表。(参见MOOC学院文章: edX:怎样的视频更吸引学生?)
        报告中列出七条主要的研究结果,以及给在线教学视频制作者们的建议。第一条就是「短视频更吸引人。如果视频时长超过6分钟,则参与度急剧下降。」,该报告也建议:在前期制作中,要多设法将视频划分为不超过6分钟的短片。
        哈佛大学在edX上开的ChinaX(中国课),我也上了好几期,主讲的包弼德老师,就很切合这条规则,大多数的视频都在六分钟以内,而且每周的视频总长度,大都是一小时左右。相较之下,中国MOOC每周的视频长度,约在两小时上下。
        国外有研究分析拿到MOOC证书的人,他们观看视频的特质是,会在中途停顿下来,可能是思考,也可能是作笔记,像我就常常把重要的屏幕画面撷取下来,做为日后的参考,所以若要估计学习者学习视频的时间,最好要把视频长度乘以两倍或三倍,才是真正的学生学习时间。
        我估计过自己每周学ChinaX,看视频、作笔记、整理与思考,答测验和参与讨论,一周大约要花上五个钟头,虽然老师每周的视频总长度,只有一小时。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视频的时间长度,理所当然地以为就是学生的学习时间。
        每周两小时的视频长度,对学生而言,学习负担是多了些!尤其是连续八周的进行,会让许多学生难以为继。
        学生听老师讲课时,需要重点文字的提示或是图表解说, 「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刚开始时,视频只有老师的头像和背景屏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但到后面几周,视频中穿插着投影片来解说,效果就好多了,上海交大 和复旦大学课程团队在课程进行中,就不断自我突破与改善,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两岸的老师教MOOC,常常喜欢以多取胜,总以为内容越多,才越完整,也才算是尽到教学的责任,他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些都是学生一定要知道 的吗?学生有没有时间看这么多内容?他们会不会觉得枯燥和厌烦?那些内容可以用参考数据的形式来表达,减少自己录制的压力和学习者负担呢?
        老师的授课风格也是视频成败的关键,假如学生能从其他同学分享的笔记中,快速取得老师讲解的内容,而省略了去看视频的步骤的话,那是不是老师的讲解 出了点问题?老师若只是照稿演出,缺乏主观的、独特的自我见地与诠释,那与学生直接看书、看笔记又有什么不同呢?老师若不能成功展现出自我的独特魅力,又 怎么能吸引学生长期收看下去呢?
        好的老师,会让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看下一周的内容,但是学生也是很现实的,若是他发现自己很努力的学习,却在测验中得不到高分,甚至预测出自己拿不到证书,就不会想继续下去了。
        我读ChinaX第五模块的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老师的测验题,是采取多选型式,假如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三个选项,只有完全正确才会得分,否则就是零分,而且答案中有些小陷阱,学生一不注意,就会出错。很多学生都因此得到零分,大家气愤之余,都纷纷向老师反映。
        老师及时做出补救方案,把当周测验中最低的两次分数,不计入评分。以后的测验,也都改回到单选题的型式了。ChinaX第四模块结束后,老师透过eMail说,因为第四模块比较难,所以得到证书的人最少,只有一千三百人,他特别强调第四模块是所有十个模 块中,最难的一个,他这么说的目的,就是希望燃起学生的希望,提高继续学习的动力,以防范学生担心后续模块会更难,而丧失了信心。
        西方老师对学生的感受是敏锐的,而且尽力为学生设想,提供学生最好的协助,例如,当学生做测验题,已使用完可答的次数后,就会出现检核正确答案的按钮,学生由此可解疑惑,即使是期末测验,学生回答每一题后,马上知道对错,也能得知甚么是正确答案。
        但是,东方的老师就没有这么贴心了,我只能知道自己对了几题,得了几分,却无法得知正确答案,也无法知道自己到底错在那里?这对于有心求知的学生,也带来挫折感。
      「唐诗宋词的人文解析」的测验,分为两种型式,单周是主观题,双周是测验题,主观题是由学生以文章形式回答后,然后由同学以同伴互评方式给分,老师可能是好意,认为作业越多越好,所以一周就出了两个主观题,比起国外,只用一个作业来做同伴互评的负担,来得沉重多了!
        同伴互评的方式是依据老师订的原则打分数,但是中国学生给分都比较低,用心答题后,发现别人只给六十分的滋味并不好受,变成反向激励了,假如能用另 外一种方式做互评,可能对学习者更有益。即是指出作业的优点,可改善之处以及可加入的创意,和批阅者对这篇文章的疑问,这些反馈才会让学习者有感觉。
        光是一个分数,加上高规格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起不了激励作用,有些国外老师会把评分原则先公布出来,让学生参考,如此写出来的作业,才比较有机会得高分。
        测验和作业,是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重要的环节,但却不如视频受到重视,虽然我们认知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行为上,仍难以摆脱传统教学中「灌输内容」的旧习,这就是值得大家觉察、深思与改变之处!
本文系作者邹景平教授2014年6月2日15:26:50 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的一篇博文,转载未经邹老师授权,仅用于学习和研究,在此特别鸣谢!

添加评论

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条款 | 免责声明 | 投诉建议

Powered By ©2013-2015 江苏学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54347号-1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