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您好,欢迎您来到微课期刊网!

高级搜索 搜索帮助

热门搜索: 教程 小学 初中 高中 英语 语文

让“微课”飞一会儿?

关键字:微课 微课程
来源:|1
太仓市第一中学   叶耀
       焦建利先生的一句话:“微课将是2013-2014年度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 。在基础教育界同样也引发了涟漪,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风生水起。大有“让微课再飞一会儿”的态势。“飞”,你懂得。我真的担心:微课将“飞”向哪儿去呢?。

1.让“微课”飞向技术的完善?

       焦建利先生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微课制作手段简单  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录制电脑屏幕或ppt:下载一个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全部搞定。②用录象仪拍摄:对一些需要实际操作和场景演示的内容进行拍摄。③用平板电脑iPad(或大屏幕的智能手机):充分运用平板电脑能够记录手写过程的功能,对于需要演算过程配合讲解(iPad软件:show me 或 explain everything)。
       (2)微课资源来源丰富  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教案、课件、反思、习题都可以进行“微课”化处理。
       (3)微课技术要求明晰  聚焦一个知识点、10分钟内、学术用语规范、文字表述清晰、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微课在技术上的以上特征,似乎让人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微课是一件技术运用的事,从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王竹立这些微课大佬的研究背景来看,也很容易使人错误地联想到这是一场教育技术的推广活动。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方便地制作属于他自己的微课。于是,各项大赛纷纷出笼,各种相关的讲座,仅限于在制作微课的技术层面徘徊,大有“让微课飞一会儿”的态势,到是王竹立先生已经意识到:“对于喜欢以技术为出发点思考问题人,每遇到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往往未经深思熟虑就试图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总希望用新技术来改造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很少考虑教育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这一产品和技术,这一产品和技术是否真正适合于当下的教育与教学。很多时候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反而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 。这就是让“微课”飞向技术的后果。

2.让“微课”飞向课堂的补充?

       英特尔公司全球教育部门总监Brian G.Gonzaiez在谈到翻转课堂的时候指出:“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现阶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面临的尴尬与无奈。
       (1)学生回家不会做作业  “学而时习之”,学生的回家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课堂上的理解与解题所需要的基础是完成回家作业的保障。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保障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并不存在。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向学生提供知识理解与解题思路的“微课”,就是给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最后保障。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的刘金易老师,将习题讲解刻录成光盘,发给农村学生回家作业时观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是一个证明。
      (2)学生问老师有心理压力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尤其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最不愿意问老师问题,因为,经验告诉他们,面队教师,他们是有压力感。观看微课则不同,他可以多次聆听教学视频,而不需要承担“你怎么还没有学会”般的压力。
      (3)学生无权选择老师   有人对当今的课堂,提出了三个1/3的见解:1/3学生不讲也会、1/3学生讲了也不会。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智能结构两方面来看,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课堂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无法实现双向选择的,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的上课风格,要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成果,应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是也。而如果我们拥有不同讲课风格的“微课”,至少,对这些学生也是受教育权利的一种公平。
      (4) 丰富学生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什么?怎么读?一直是一件令老师头疼的事,人有所长,一个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他已经无法担当学生各种学习需求的导师。倾众人之才华,育祖国之未来,实在是非微课莫属。比如:羞答答的性教育等问题,个人悄悄地看“微课”,效果绝对比课堂教育要好。
      (5) 教师投入太多的无效时间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加班加点的现象十分普遍,一遍不懂再来一遍,教师成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甚至是灌输考试技巧的机器。很多教师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
       目前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工业化时代留下的产物,其最大的优点是高效、低成本和规模效应,将教师与学生视为生产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与“标准件”。这与今天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有着极大的弥补空间。从课堂教育所面临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来看,微课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人选择让“微课”飞向课堂的理由。

3. 让“微课”飞向“微课程”!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Guy Trainin博士2013年十月,在河北所作的《移动学习》报告中指出:学习方式的改变,如同书写方式、印刷术的发明后得到改变一样,是极其自然的。这样的自然,其实已经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迅猛发展状态。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王竹立先生在研究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时更是认为:在教育和技术之间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
焦建利先生站在技术的角度,强调他的研究是微课,而不是微课程,而我认为:微课的发展应该以建立微课程为主要目的。
       (1) “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者的个人课程   目前我国的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在国内,目前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发展基础上的个人课程。只有当这些课程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形成结构性课程,才能使课程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决定课程。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而发展的。当我们将“微课程”视为课程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微课程”具有兼容以上四类课程的特征。因为它原于国家课程、融合了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更是立足于学生个人发展的新课程。
       (2)“微课程”向学习者提供的是“丛林式”学习环境   现代脑科学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脑在于学习,就如同胃的消化一样,是其生理功能的体现。之所以在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就如同吃坏了东西一样,是一种厌食的表现。我们常见的一种厌学,从心理学的认知风格与智能结构理论可知,是由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智能结构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也就是说是学生不喜欢某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们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需求,并能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渠道,就是学同样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这既是对“流水线”式的课堂教育的改变,更是突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脑的自然学习法则,就是需要一个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丛林式”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学习环境提供需要建立在符合现代的人才发展需要与技术可提供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
      (3) “微课程”需要高质量的“微课”作基础  “微课”是一种竞争,是一种优质教学资源之间的竞争。慕课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哈佛、斯坦福等一流大学的课程才是有市场的课程。先进的观念引发先进的产品,我们要做出基于“学习科学”理念的课程,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细化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是制作“微课”的灵魂。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必须依赖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优秀师资,成立各类型的研究团队,来进行全面的高质量的微课的研发。
      (4)“微课程”是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力的基地  制作“微课”的过程,既是教师继续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师间的教学研究的过程。做一个好的“微课”、比较相同内容的“微课”,研究一个“微课”制作,无形中使教师明白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尤其将引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教材到关注课程的转变。
      (5)“微课程”才是根本上的教学资源均衡   教学资源的均衡,主要是教师个体能力的均衡,这样的均衡受制与空间与时间。微课程似乎给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倾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力量,依托云技术,这资源的均衡还能是问题吗?科目齐全、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想学几遍就学几遍,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才是微课应该飞去的方向。
       微课不是万能的,微课最不可以解决的就是互动,美国教育部的一项研究表明:由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当我们将目光一方面投注到基于“微课程”的“微课”研发,另一方面投注到怎样实现面对面的学习的时候,我们还有理由随便地让“微课”飞一会儿吗?

添加评论

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条款 | 免责声明 | 投诉建议

Powered By ©2013-2015 江苏学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54347号-1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