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余胜泉
移动设备等硬件基础和移动学习资源、课程等“软件”的提供是促进移动学习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必备条件。然而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硬件,如智能终端、无线通讯技术等相比,移动学习资源与课程的研究速度相对缓慢,大部分移动学习资源只是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简单迁移,存在大量重复、质量低下、共享率和兼容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移动学习的需要。因此,对移动学习资源和课程的设计开展深入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分析移动学习资源和课程的特征、设计原则与规范,为移动学习资源和课程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思路与案例,才能促进未来移动学习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微型课程设计
移动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课程形式提出了挑战。移动学习要求课程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具备灵活性,可以满足学习者片段化、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即学习者可利用生活中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种需求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 注到了微型课程。
微型课程的结构与特征
适合移动学习的微型课程称之为移动微课,它并不等于学习资源,它是内容、服务和互动的载体。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移动微课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及其进程安排。”
微课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小型化课程,由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四大部分构成。如图 1 所示。
微型资源:学习资源并不等于微课,而只是微课的一个主要构成要素。存在于微课中的学习资源称之为微型资源。微型资源为学习者呈现短小、精悍的学习内容,是传递知识的主要部分。在具体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知识解读、问题探讨、重难点突破、要点归纳;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生活技巧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学习活动:微课支持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流程,学习活动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每个微课中基本包含与内容相对应的若干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支持,促进了学习者与微课的交互,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建构。
学习评价:丰富多样满足需求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依然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三大主要外部因素。微课作为支持移动学习的微型课程,具有移动性、普及性、个性化、片段化等特性,面向的学习对象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使得微课更需要包含学习评价要素。学习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认证服务:与传统的一个学期学完一门包含几十个知识点的课程不同,移动学习者往往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微课也往往仅包含单个知识点,因此在对学习者知识能力水平的认可方面,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并不适应于移动学习。微课应提供专门的、针对移动学习的认证服务。由知识领域的专家或专门认证机构提出认证标准、内容与规范。认证服务可根据认证标准,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结果对学习者进行对应的某些知识、能力水平的认证。通过认证的给予颁发电子认证证书,并纳入到电子学习档中。该认证证书能证明学习者在某些知识、能力方面的水平。z在未来,学习者获得多个相关的认证证书后,可申请更高水平的认证,如学历、学位等。
微课核心特点
1. 教学针对性强:
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小型化、针对性教学。
2. 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内容少而精,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现实问题。
3. 教学时间较短:
微课学习时间短而有效,时长一般为 5-20 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 20 分钟。
4. 教学结构完整:
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及其安排、教学效果评价以及课程学习认证。
5. 资源容量较小:
总容量一般不超过几十兆,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集等多种形态表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6. 承载教育服务:
微课不是单纯的学习资源,而是通过学习资源承载的教学服务,指向问题解决,需要对学习过程提供沟通与支持
服务。
7. 语义关联与聚合:
微课虽然短小,承载的知识点相对单一,但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随着语义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微
课之间将存在各种语义关联,从而多个微课可共同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虽然零碎,但不凌乱。利用这些语义关联,不同的微课可根据一定的知识主题进行聚合,形成更大的主题知识单元。微课这种基于语义的关联与聚合实现了内容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 Chitwood, K. & Bunnow, D. (2005). Learning Objects: Resources for learning. The Wisconsin
Online Resource Center Digital Library.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 David Parsons.A Design Requirements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Computers,2007,2:10-12.
[3] Parodi, E.,Vannucci, M., Schwertel, U.,Weber, J., Kawase,R. & Niemann, K. (2012). OpenScout.
Final version of connector and Mash-Up Implementation. Deliverable WP5.
[4] Sampson, D.G. & Zervas, P. (2008). Enabling Interoperable Mobile Learning: Evaluation results
from the use of SMILE PDA Learning Design Player.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5] 樊心月 . 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评估规范研究 [D].2007, 北京 : 北京交通大学 .
[6] 刘志 . 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其评述 [D].2012, 上海 : 上海师范大学 .
[7] 陈静 . M-Learning 内容设计与评估标准研究 [D].2012, 广州 : 广州大学 .
[8]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7):41-46.
[9] 顾小清 , 顾凤佳 . 微型学习策略 : 设计移动学习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08,(3) :17-21.
[10] 余胜泉 , 杨现民 , 程罡 .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
与结构 [J]. 开放教育研究 .2009,15(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