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教学 信息技术 微课
来源:中国知网|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指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 社交媒体, 以及以开放、 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 “微” 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如果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去,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 应该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实践性、 开放性和探究性为特征, 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指定学习领域。”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学习基础、 生活环境、 兴趣爱好、个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是不同的, 有的同学从小就玩电脑, 从装机到网络技术都有所涉及, 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超强; 但有些学生, 平时很少用电脑, 鼠标键盘使用不熟练, 对于任何一款新软件, 都有惧怕心理。 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好的学生 “吃不饱”, 差的学生又掌握不了。这就使得课堂上做得快的学生无所事事, 做得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 老师被迫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 不断重复讲解基本操作。
(二) 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易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协助者的作用,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及时跟进, 给予适当的提醒、 点拨或解答。 事实上, 由于现在班级的师生比例一般在 1∶45 甚至 1∶50, 一位老师能同时兼顾到 5~8 位同学的学习过程就非常不错了。 因此, 在常规的教学中, 老师不得不采用 “讲、 演、练” 的模式, 即先讲清任务需求, 分解知识点, 再演示操作, 最后半节课让学生练, 形成了 “前半节
讲得细, 后半节凭回忆” 的模式, 这样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 被迫重复操作技能的训练, 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上, 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鼓励中小学生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培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 创作电脑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落实技术的掌握, 更要强调其艺术表达力。 然而,因为前面两种客观情况的存在, 使得教师的技术讲解时间过长, 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变少, 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占用了老师的一些时间, 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 “知
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 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可行性
信息化时代挑战传统教学结构, 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能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吸引力、 更强大的学习经验, 提供更加丰富、 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 借助于微课的微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按照国内微课程发起人,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的理解, “微课” 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通俗来说, 借助手机、 ipad 或摄像机将授课教师的操作演示、 推理讲解录制下来, 或者使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 将屏幕演示和语音讲解录制下来, 经后期编辑优化后, 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 就是现在
最为热门的微课。
微课的诞生源于微型学习的需要。 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 Theo Hug 认为: “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 (Lindner) 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 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微型学习建立在学习者个人兴趣基础上, 学习内容少而精, 可以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学习的目的。
微型学习的需求促进了微课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正是由若干个微型学习环节组成的, 如果能将其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 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 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 查漏补缺的目的。 同时, 微课也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可以少讲精讲, 减少重复劳动, 提升课堂效率。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 最好是教师结合自己所讲的内容精心录制而成。 在现阶段, 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 但毕竟其主流的传播媒体还是电脑, 而在信息技术课上, 每节课我们都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到电脑和网络, 因而, 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1. 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 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操作说明, 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 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 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 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 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屏障。
2. 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 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 学生一边观看视频, 一边随时暂停, 自行操作。 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3. 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多, 微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一周的课时量约为10-14 节, 也就意味着, 同样一次课, 有可能要重复 10 遍以上。 这种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指点, 考验老师的耐心, 也消耗了老师的精力。 如果将教师最精彩的讲解过程, 制作成一个个微课, 就可以大大提升老师上课的效率。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决定了微课教学资源的鉴别、 开发、 积累以及使用,而且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微课资源的使用与开发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 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的环节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常用微课的不同类型, 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开发。
(一) 常用的微课类型
按照微课的传递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微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讲解说明型: 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 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
2. 操作演示型: 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 强调细节。 这是信息技术课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类型。
3.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探究方法。
4. 解题推理型: 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 或者是推理演算, 重在思路的
分析与过程。
以 《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 (深圳版)》教材为例, 结合在信息技术课较为常用的四种类型的微课, 可以看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每一章节都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如下表所示)。根据我们的实践, 在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模块, 如七下的 “机器人程序设计”、 八上的 “图像的处理” 和 “声音视频的加工”、 八下的 “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制作” 等内容中, 操作演示类的微课既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
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微课类型表
(二) 实施策略
微课是微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教学资源, 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也可以作为课堂外学习的一种有效补
充。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 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后。
1. 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 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 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 他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 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 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 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讲 “二维动画制作———flash 制作补间动画” 中, 可以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 C 档的微课, 以再现老师上课的例子为主, 即演示一个小球如果从左边移到右边的制作方法, 强调的是小球的绘制、 转化为图形元件、 插入关键帧、 创建补间动画以及预览的方法; B 档的微课是在 C 档的基础上, 让小球从右边高处落下, 反弹后再次下落; 而 A 档则是小球从高处进行的平抛运
动, 这里重点展示如何创建引导层, 绘制路径曲线。 三个级别不同的微课, 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学习, 不用强迫所有的孩子都从简单的开始练习, 也不会因为个别同学的起点低, 而放弃对他们的教学。 三档微课像三个老师, 同时指导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 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2. 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 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 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变, 技术能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微课, 我们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 不妨先自主探究, 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 遇到困难时, 再看微课提示。 这样一来, 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 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 而是主动地去建构。 例如在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对任
务的分析与实际的编程是一气呵成, 如果学生在中间有一点没有理解, 或者是编程的某个细节没有注意到, 就直接导致机器人编程失败, 极大地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即使有时候学生模仿老师完成了编程, 比如多分支语句的教学, 由于分支的嵌套看起来很复杂, 部分学生能模仿完成程序结构的编写, 但是对于其实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含义还是不够清晰。 老师在制作的微课中, 不仅有讲解分析推理, 更重要的是在微课中也可以提问, 并提示学生
暂停并进行思考与尝试。 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学着调试程序, 边操作边思考每个数据改动对于程序的意义与作用。 学生不再仅仅是模仿老师操作图形化的编程过程。 老师把尝试与调试程序的机会充分给了学生, 又通过微课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 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 高效再现操作细节。 信息技术课上, 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如果其中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 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 比如二维动画制作———flash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涉及到遮罩层的例子, 大大小小的操作就有近二十步, 而且 flash 的界面如此复杂, 窗口又多, 在教师操作的演示过程中, 学生不易看清鼠标的位置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 教师讲解时, 不管学生记不记得住如此复杂的操作流程, 也
必须一次性讲完整个操作过程; 学生练习时, 就会因为某一个小步骤不对而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 因此, 老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 边讲解边操作, 制作成微课。 使用微课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频教学, 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 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 再加上老师的语音讲解, 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 还能随时暂停、 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 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 突破了重难点, 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 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四、对微课的反思
通过上述微课的使用, 我们看到微课的确可以在某些方面缓解目前信息技术课上的问题, 但也有老师会提出, 这样的微课和以往的 “录像课” 又有什么不同呢?
目前国内对微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是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制作的微视频课, 仅仅是视频型的教程或者操作演示, 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长效的作用。 胡铁生老师曾提出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 “非常 6+1” 来解释: 即 1 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 配合微教案、 微课件、 微练习、 微反思、 微点评、 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同时, 目前的微课也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方面微课应该系统化, 形成微课系列; 另一方面
要丰富微课的配套资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再分析目前国外两个比较著名的微课网站, 即可汗学院和 TEDEd,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 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化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一个理想的微课程生态环境。
结合目前的应用, 我们不禁设想到, 未来的微课环境最好能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而平台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足迹自动 “推送” 学习资源, 这样就能更智能化、 更高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 平台应该具备异步在线讨论功能, 在线学习的师生共同为学习者解惑; 学习结束后, 可以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练习题, 并且是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 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使得学习者既可掌握基础知识, 又能锻炼高阶思维; 而且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提供相应的辅助, 如关联到相关知识点的微视频、 逐步给予提示, 而且给予学生一条较为明确的学习路径……微课前景无限可观, 它不仅适合在校学习, 而且适合于移动学习、 终身学习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 微课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式教育, 2013(2) .
[2] 郑军.微 型 学 习 视 频 的 设 计 研 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 (4) .
[3] 胡铁生. “微课 ”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4]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X].粤教教研函 [2012] 9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