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您好,欢迎您来到微课期刊网!

高级搜索 搜索帮助

热门搜索: 教程 小学 初中 高中 英语 语文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字:现状 发展趋势 微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0
作者:李巧芳 杨文美
   摘 要 对当前微课程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总结我国微课程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 微课程;移动学习;教育资源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先前的移动学习方式和网络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学习者的需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因此,对微课程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将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微课程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发表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上研究微课程的文章。具体抽样方法: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内容检索条件为“篇名”,分别在“篇名”中输入“微课程”或含“微课”,共得到64篇文章(表1)。检索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8月5日。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所得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我国对微课程研究比较深入的两位学者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胡铁生围绕开发“微课”资源库展开,发文4篇。其基于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状况,提出建设微课程资源库将是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通过建设佛山市“微课”资源库,总结了“微课”资源库开发的步骤和途径,主要包括“需求调研;平台开发;内容规划;技术培训;微课建设;共享、交流、应用”等环节。
  李玉平认为微课程是在“三小研究”背景下产生的,是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的转化,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总结微课程的分类包括“策略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
  2 微课程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由于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表2)。
  2.1 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微”是微课程的灵魂,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
  2)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3)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2.2 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他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过程包括: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的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成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
      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2.3 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3 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3.1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3.2 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3.3 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效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将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的学习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将对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19-22.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65-69.
  [5]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3(1):96-99.
  [8]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9]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10]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12]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为例”[J].地理教学,2013(5):
  29-31.
  [13]秦越霞.草根专家“微课程”: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J].广西教育,2013(8):54-56.
 

添加评论

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条款 | 免责声明 | 投诉建议

Powered By ©2013-2015 江苏学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54347号-1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文化产业研究院